王金贵的介绍
王金贵医生简介
王金贵教授,天津市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津沽脏腑推拿)传承人。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副院长,中医一附属推拿科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推拿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王金贵教授强调“术由道出,由道而术”,擅于以中医思维,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多专科的现代医学疑难杂症,长于中医推拿科研与教学,尤其在推拿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软组织损伤疾病及小儿杂病的机制研究上颇有建树。
【主要贡献】
(一)完善杂合以治,解决疑难杂症
在临床工作中,推拿学科涉及多个专科,包括伤、内、外、妇、儿科。基于此,王金贵教授秉承中医“整体观念”及“杂合以治”思想,提出对于疑难病证应“针灸熨拓煎丸之法,无所不备”。他总结出系列诊疗方法:内妇疾病的“针推引其经,方药调其脏”;伤科疾患的“针推熨拓治其标,口服煎丸治其本”;儿科病证的“急则遣方用药,缓则小儿推拿”,使推拿疗法发挥了最大效能。
他擅于中医思维的运用,出奇致胜,屡起沉疴,使常规疗法难以治愈的疾患都得到有效解决。从痉挛性斜颈到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等——西医的不治之症,多数客观理化指标有了改善,并已痊愈。从小儿不明原因的高热到老年顽固性椎管狭窄,绝大多数得以康复。因此,患者盛赞他为“全能型专家”,使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为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探索出了一套有规律可循的有效方法。
王金贵教授挖掘整理十一项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应用于临床,并被吉林、云南、新疆、广西、福建等全国多地引进使用,不仅使丰富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也让传统中医外治疗法焕发出勃勃生命力。与此同时,王金贵教授成功打造了“津沽推拿”中医品牌,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推拿流派。他创立的“津沽脏腑推拿”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首批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已推广至全国,带动了全国推拿专业在治疗内科病方面的发展。他主持制定的国家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被全国普遍使用,为中医临床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倡导科研创新,带动临床发展
王金贵教授十分重视科研创新,主持承担各级别科研课题共计45项,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7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在系统研究推拿临床疗效的同时,从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进行基础研究,带动了整个推拿学科的全面发展。
他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规范化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从免疫生化、超声影像、神经肌电及腰痛量表等多角度系统评估了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优势,验证了“杂合以治”思想的优越性,并形成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相性疗效评价体系。同时,他立足于脏腑推拿治疗功能性内科病的临床有效性,开展了一系列作用机制研究,从脑肠互动途径、肠动力等多方面深入揭示了脏腑推拿的作用机制,为脏腑推拿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使脏腑推拿走出边缘化的境地,重归中医核心舞台。
推拿专业流派众多,虽各有所长,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标准不利于学科的整体发展。王金贵教授坚信求同存异,学科统一标准化是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唯一途径,他始终坚持用科学研究的手段走标准化道路。他主持完成了多项中医技术操作规范、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尤其是参与了WHO《推拿实践技术规范》的编写,对于提升推拿学科在全球传统医学领域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注重传道授业,精心培育人才
王金贵教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曾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一直承担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带教工作。
他重视教材建设,是世界核心教材《推拿学》的主编,亦是两版国家规划教材《小儿推拿学》的主编,又主编创新教材《实验推拿学》,主张推拿学教材的全面化、系统化。在他主参编的18部教材中,主编4部,副主编7部,每本教材他都倾尽心血,其中的《推拿手法学》获得了国家卫生部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苦心孤诣在十三五规划教材《推拿手法学》中开辟特色手法章节,介绍脏腑推拿手法,以灌输内科推拿思想,培养后备人才;创新教材《实验推拿学》向学生全面介绍推拿学科科研的发展,建立推拿科研思想,提供科研思路与方法,为促进推拿科学研究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向全世界介绍和推广中医推拿,他为推拿学科全方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抓住推拿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建立“三段式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训教学、临床教学阶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思想,在课堂及实训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标准化病人等先进理念,通过情景设定,学生围绕真实情境的主题,寻找其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学习和调研来获取知识,了解推拿常见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在临床实习期间,积极为学生创造临床实习环境,使学生亲自接触患者,通过四诊方式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最后进行疾病诊断并形成治疗方案。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应用能力,突出推拿特长,学、用一致,以提高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推拿专业人才。
在保证推拿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突出推拿科在治疗软组织损伤疾病、功能性内科病和小儿疾病的优势,将科室主持承担的51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有选择性的融入实践教学中,并强调中医思维贯穿教学全过程,打破以往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将推拿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有机整合在“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建立具有启发式思维的实验教学方法。
(四)重视团队建设,成为全国典范
王金贵教授以较高的学术造诣及领导能力,带领团队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导的高素质学术团队,目前团队主持承担各级别课题共计70项,其中主持国家级课题19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3项,涵盖“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中医行业专项等。推拿科现年门诊量近14万人次,年出院人数5000余人次,是全国同专业中规模最大的科室,所涉及的治疗病种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天津市卫生局重点专科等。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专科建设方面,他所领导的推拿科已成为集所有中医领域称号于一身的大满贯科室,是医、教、研三位一体的综合型中医外治综合诊疗基地。
【从业经历】
王金贵教授1988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进入了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已30年。在其三十载从医历程中,他早已褪去年轻时的青涩,而是由一名年轻的小大夫变成了一位睿智从容、被患者亲切称赞为“全能型专家”的天津市名中医。但他唯一始终不变的是对中医的深沉热爱以及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
(一)儿时萌生学推拿
天津是近现代武术之乡,武术拳种多,奇功异效,奥妙各异,风格独特。特别是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民国武术宗师韩慕侠等一系列名家的出现,更是近代天津精武文化发展的缩影。而这一精武背景也为正骨推拿的发展孕育了土壤,众多武术行家都在习武的摸爬滚打中练就了“捏胳膊拿环”(旧为伤科代称)的手艺。特别是滨海一带,即便是巷子里的普通百姓也都掌握几手脱臼复位的绝活。
王金贵教授出生在滨海新区的塘沽地带,男孩的本性,从小喜欢踢球打弹。而小伙伴间的打斗,少不了磕碰,今天李家孩子胳膊“脱臼”、明天赵家孩子肩膀“掉环”,那也是常有的事。而每次最吸引他的,不是复位后小朋友能够重新嬉笑挑逗,调皮玩闹,而是大人捏胳膊、拿环那流畅的手法以及瞬间的成就感。从此,在他幼小的心里逐渐萌生了一个清晰的念头,“我要学会‘拿环’”。在家里人的鼓励下,大人们的教授下,他虽然没能学到哪门哪派的武功,但却也略会几招花拳绣腿,掌握了几手简单的推拿手法。
(二)少年矢志中医学
儿时长期对武术及正骨的痴迷热情,到了青少年时期没有减少。除了每日雷打不动的练习拳脚外,他还参加了校运动队,坚持每天锻炼身体。而在这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则彻底坚定了他矢志从医的念头。
在那场大灾难中,夺去了京津唐地区20余万人的生命,更有10万多人遭受了重伤,滨海一带也被地震殃及。地震后,一批北京、天津的骨伤专家前往灾区救治地震受伤的伤员,他们不畏辛苦、救死扶伤,冒着频频余震危险战斗在灾区一线。当看到因为髋关节脱位而痛哭流涕的七尺男儿,在专家妙手施治下,神奇恢复直立行走的时候;当看到下肢腿骨折而绝望的老人,在专家紧急救治下,重铸生活信念的时候,这些场景让少年的王金贵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更深深镌刻在他年少的记忆里,也真正坚定了他从医的毕生信念。因此,在家人的鼓励下,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在参加高考时毅然决然的报考了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
步入大学,王金贵教授真正开始了对中医的系统学习,而这五年的中医专业学习奠定了他初步的中医理论基础。他除了日常的课业学习外,还熟读《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白话解》、《药性赋》等著作。利用假期背诵经典和为亲戚朋友看病,几乎成了他的正常“工作”。就这样,在读完中医学院的第五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了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开始了他的业医之路。
(三)而立喜获名医助
常怀感恩之心,是王金贵教授做人准则。他常说,如果没有医学路上的贵人相助,他难有今天成绩。
在他刚入医院工作时,隋卓琴老师是他的第一位带教老师。隋老是天津脏腑推拿名家刘希曾的徒弟,在脏腑推拿方面深得刘希曾真传,造诣深厚。王金贵教授跟随隋老不但系统学习了脏腑推拿的理论知识,更掌握了伤科、小儿推拿的基本操作,因此他一直称隋老为其从事中医推拿的引路人。
在王金贵教授从医路上的第二位“贵人”,就是陈志华教授。陈志华是推拿科创始人胡秀章的高足,也是胡老的继任。陈老不但继承了胡氏腹部推拿,同时对于伤科推拿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二人真正的交集是在德国斯图加特工作那年,这个机缘巧合也让陈志华老先生记住了这位年轻肯学的后生。有一次,诊所来了一位慢性腰痛急性发作的男性患者,仔细询问病史后,陈老有意要考一考他,就问他这个病人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年轻的王金贵教授稍加沉思后,提出了从风邪论治腰痛的观点,他引用《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腰痛篇的观点,腰痛急性发作特点与风邪的善行而数变吻合,治疗局部腰痛可兼顾祛风。陈老觉得这个年轻人说的不无道理,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果然几次推拿配合中药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后,这位患者的病患就解除了。因此,陈老打心里喜欢这个动脑筋而且知识渊博的年轻人。
还有一位被王金贵教授称为亦师亦友的“贵人”,就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公望教授。刘老是天津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公认是中医学院的“百科全书”,方脉功底深厚,他博览群书,无论是中医经典还是各家理论,无不涉猎。在老师的影响以及指导下,王金贵教授从内、妇、儿到伤科的角度对中医临床400余个方剂逐一进行了临床验证。常言道,“背熟汤头三百首,未曾辨证已知方”,这些中医理论功底的积累也为王金贵教授日后以中医综合疗法,内外兼治、涉及多专科疾病的全方位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金贵教授终身难忘的“贵人”还有他的共同博士研究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他在石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指导下,创新性提出了“通督疏经”针刺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进一步强化了在软组织损伤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针推结合,也促进了他后来“针推方脉,杂合以治”思想的确立。同时,时任推拿科副主任并主持工作的他在科室管理方面还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医疗方式改革,改变了以往唯手法万能的历史,形成了中医综合治疗的格局,推拿科床位也从30张猛增至100张(现已220张)。而这段历史也让石院士对这个年轻小伙子刮目相看,笑谈“看他的冲劲,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也是在石院士的鼓励以及支持下,王金贵教授从科室的年轻大夫一跃成为全院当时最年轻的科主任。
(四)不惑亦然砥砺行
纵观中医各科,名家往往专注于一点,逐渐形成自我理论体系。推拿学科也不例外,传统推拿医生多将追求手法娴熟、创新、种类繁多作为目标。然而不惑之年的王金贵教授,却没有将视线过多集中在此,而是将目标定在了推拿的学术理论高地。
在伤科推拿方面,他改变了传统“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模式,将中医时相性辨证施术理论贯穿到现代软组织损伤疾病治疗始终,并提出了以手法为主导,多种中医外治疗法结合的“君臣佐使”配伍方案,创新性提出了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时相性辨证施术”理论。在小儿推拿方面,他针对小儿病、生理的特殊性,提出了小儿推拿“核心特定穴”的治疗法则,并总结出以“体质脏腑辨证”为依据,“五行生克制化”为治则的小儿推拿理论方法体系。在脏腑推拿方面,则是坚持大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了以“通脉调气”为理论基础的“津沽脏腑推拿”体系。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更促进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而上述种种,都与他植根中医,坚持中医理论指导的锲而不舍精神密不可分。
而随着理论功底的不断深厚,临床水平不断提升,王金贵教授也因其突出的成绩,在不惑之年获评天津中医药大学首批中医师带徒导师。在这批专家里不乏石学敏、张伯礼、阮士怡等中医大家,而他却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尽管如此,他依旧保持着严谨学风,注重积累传承向发挥创新的转变,教学相长,时常与徒弟因为学术问题讨论到很晚。
进入不惑之年的他,另外一个重要改变就是矢志要当一名“杂病”郎中,这是他对自己的戏称,但在患者眼里他却是一名“全能型”的专家。《黄帝内经》言:“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做中医是个慢功夫,只有广知博学,才能领会中医的真谛,才能在临床中活学活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在2012年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他考上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而那个项目是他从医人生的第二次转折,他通过名家讲座,逐渐对传统经典方剂由既往的临床实践验证,升华为思辨哲学的深刻认识。他广泛求访全国中医名家,在牢固中医思维的同时,也增强了他对“内外兼治”更进一步的认识,更是其后期对现代疑难杂症突破的关键。
在这期间,他拜在了全国名老中医黄文政教授门下,也进一步提升了他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重视“气血调节”是黄老治病特色。王金贵教授在其启发下,一方面将气血平和引入到疾病的治疗中;同时,又与脏腑推拿结合,通过脏腑推拿调气通脉提高临床疗效。王金贵教授多年来秉承师法,每获良效。而他的门诊患者也由以往单一的颈腰腿病患者群,病种逐渐地丰富起来,帕金森、脊髓侧索硬化等一批临床疑难病患者也都慕名前来就诊。自此,王金贵教授也从一名针灸推拿医生,逐渐成为“针灸熨拓煎丸之法无所不备”的临床“杂病”知名专家。
(五)杂医蜕变向名医
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曾说:“天下有博而不精者,未有不博而精者也。”王金贵教授兼容并蓄,不断探索,用行动展示着新时代“名中医”风采。他对全科知识的“博”,离不开其审证求因,辨证精确,方法独到,既严绳墨,又独富心裁的从医态度,亦离不开他长期以来对中医信念执着的追求与不断学习的态度。而其对专科知识的“精”,则源于其在“博”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博采众长。
在“博与精”辨证的“杂医”路上不断求索,也逐渐让其向“名医”蜕变。他接诊的一位痉挛性斜颈患者,颈项板滞抽搐数月余,曾前往协和、北医三院等救治无效,遂来本院救诊。王金贵教授在细查病情后,通过对疾病的分析,认为属于土不荣木又夹杂了外风的诱因而引动肝风,肝风内动发为痉证。遂先以桂枝加葛根汤加玉真散投石问路,几剂汤药下去患者症状略有改观,但是仍然痉挛抽搐。他细思量患者病情,认为外风虽除,但内风引动的血虚未有解除,遂在守方基础上,又重用了白芍并配合全蝎、蜈蚣熄风止痉药,以平肝熄风止痉,这次几剂汤药,患者的痉挛震颤得到了有效而遏制。同时,王金贵教授又配合针灸对十二正经气血的调节以及推拿对气街四海的调节,最终患者在近三个月的治疗中得获痊愈,患者的父亲喜极而泣,并赠送匾额“金研医道,贵至精诚”。
对于经方的信手拈来,源于他持之以恒的经典背诵;对于中药的布阵得法,源于他经久不变的近与病谋;对于手法的应用有神,则源于他长期以来的手随心动。经过临床多年的锤炼,以及自身的不断努力,王金贵教授实现了从“杂医”向“名医”的蜕变,成为了全国优秀临床人才,亦是迄今为止天津市历史上最年轻的“天津市名中医”。
【学术思想】
一、司外揣内,杂合以治
王金贵教授认为中医传统治法多种多样,各有所长,有以扶正为长者,有以祛邪为长者,有以调整脏腑、或阴阳、或气血为长者,又均有自身的局限性,但离不开中医诊治的病机特点。特别是伤科、内科、儿科的疑难杂症大多属于或久病入络而经脏受邪,或病机传变而错综复杂,所以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单一的施治手段多半不能适应病情变化,必须采取多个手段方法“杂合”配伍,内治、外治相辅相成,方药、推拿、针灸等疗法并用,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伤科疾病
伤科疾病多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内经》中论述,“风、寒、湿三邪杂至,合而为痹”。在此基础上,王金贵教授精研内经及各家学说,学而不泥,总结风寒湿邪由外向内传变的规律,提出了他的理论与方法“久痹穷及肝肾”:初痹邪闭脉中,经气无所行,以至气瘀不通,由气滞血,加重痹证;日久不治或失治误治,久痹入脏,穷及肝肾。对于这种虚实夹杂之证,其方法为:“针推熨拓治其标,口服煎丸治其本”。
1.针推熨拓治其标
伤科疾病无论初痹久痹都存在局部经络之邪实,采用口服中药治疗不能迅速直达病所,而采用外治疗法,针对性强,正如《理瀹骈文》中所说:“外治与内治并行,而且能补内治之不及也。”故而王金贵教授提倡以针灸、推拿、熏蒸、湿敷等外治法解决局部在其表、在其经的实邪。
2.口服煎丸治其本
虽然伤科疾病多以局部病变为主,但究其根本还是身体整体情况的局部体现,“治病必求其本”,且久痹必入脏,多为虚实夹杂,存在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之证,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痛症,久病入里损及肝肾,属本虚标实,当补其不足。因而王金贵教授重视从整体来考虑患者的病情,推崇薛己“十三科一理贯之”的学术思想,善于运用中药方剂,尤其是各类经方、古方,以及特色药物治其本虚,配合外治疗法解决各种久痹顽疾。
(二)内科杂病
对于常规疗法束手无策的内科疑难杂病,王金贵教授多采用内外兼治。在中医传统脏腑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疑难杂病症候表现辨证分析,立足于“久病入络”的学术思想,以内服汤药与推拿等外治疗法协同配合,他总结出“以针推引其经,方药调其脏”这种“联合疗法”出奇致胜,目前在治疗帕金森、痉挛性斜颈等运动障碍疾病,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亚急性联合变性、运动神经元病等西医的难治之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针推引其经
内科疑难杂症多是缠绵难愈的慢性疾病,具有相当长的病程,《灵枢 百病始生篇》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由于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且联络脏腑,能够深入体内深隐之所,所以成为病邪深入久伏久羁之处,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所提“肝络”、“脾络”等。而这些络脉中所客之邪难于用寻常药物针对治疗,最终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错综复杂,更加重了其难治性。王金贵教授针对药物难以直达病所这一难题,提出以针推引经透络,作为“引经药”帮助中药发挥作用。同时,运用腹部推拿具有补而不滞、泻而不伤的特点,广泛用于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情,弥补中药处方个别单味药重复使用而产生耐药性的不足,同时可以有助于平衡中药之四气五味以更好地发挥药效。
2.方药调其脏
由于久病入络病因病机的复杂性,病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所以,它的临床症状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久病入络之邪多为痰、瘀,但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久病入络”所客脏腑不同。王金贵教授施以理气、化痰、祛瘀之法的同时注意根据脏腑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性味。正如《证治心传》所言:“邪犯上焦、心肺、头目、清窍,则宜轻清之品,不宜重味,药过病所,反伤中下。郁结之病,治从轻宣柔润,不宜苦重、大热、补涩之品,非徒无效,而反增病也。”轻药恐有药不及病所之忧,重药尚有药过病所之虑,王金贵教授擅以轻重搭配,灵活选用中药。他还提出,处方不能面面俱到,对症添药是简单拼凑,什么都治的结局便是什么都治不好,遣方用药必须谨守病机,抓准主证,精准治疗,方能奏效,更多兼证应施以针推,才能标本兼治。
(三)小儿疾病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病邪所损害,若治疗及时、方法得当,常能随拨随应、迅速康复;否则,又会迅速传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王金贵教授提出“急则遣方用药,缓则小儿推拿”,盖因《素问 五常政大论》中云“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若用药太过则伤其正,所以急病则先以药投之,中病即止,而后辅以推拿调之。
1.急则用药,以防传变
小儿体质特殊,“脾常不足”,由母及子,其肺常虚,卫外不固,受邪为病。因此,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王金贵教授总结临床所见,小儿确实好发热病,故而多应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而因小儿体质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热的传变也极为迅速,王金贵教授提出,急则用药,用中药甚至西药,快速阻断病情,以防传变。
2.缓则推拿,改善体质
“热则寒之”,“上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苦辛寒,下焦药用咸寒”,所以小儿热病每多因用寒药而伤脾胃,后天之本不固,又容易再次感染发病。因而,需中病即止,转而使用小儿推拿以调之,正是利用小儿推拿“平和而缓补,稳进而易用”的特点。加之小儿“肝常有余”,由母及子,肝火易生心火,一旦病邪所侵,多半从阳化热。因而,在急病有所缓解的阶段,应当针对“肝有余”、“脾不足”、“心有余”、“肺不足”进行调整,改善小儿体质,避免复感。
二、由道而术,各司其属
(一)伤科疾病
王金贵教授始终坚持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改变以往软组织损伤疾病“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空间性以证分型的固有模式,以“恒动观”把握和总结颈腰椎病等软组织损伤疾病发生发展时相性规律,并根据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与科研成果验证,创新性提出“时相性辨证施治”“手法适时应用”理论。
1.时相性辨证施治
该理论巧妙地将中医传统思维“藏象学说”及“辨证论治”的理论相结合,运用两种思维模式平行观察现代软组织损伤疾病自始至终的发展过程,总结归纳出现代软组织损伤疾病在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必然出现的有内在联系的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依据内在关联症状,“由表知里”,准确把握疾病发展演变规律,确立了现代软组织损伤疾病发病的三个递进阶段分别为“瘀血阻滞——经络瘀阻——筋脉挛急”,打破传统“空间性辨证+中医外治法”的固定证型模式,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证型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多年临床观察研究明确不同中医外治疗法的功用、优势与不足;遵循“外治之法亦内治之法,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医理药性不二,而法则变化神奇”的理念,将经筋膏摩疗法、通络储药罐疗法、辨证中药湿敷疗法等10余种不同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合理应用到软组织损伤的不同病理阶段,“君、臣、佐、使”处方式配伍,保证每项外治疗法各有侧重、各有突出,最终实现“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有机契合疾病发展规律,在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和缩短疗程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有效医疗资源的浪费。
2.手法适时应用
“时相性辨证施治理论”根据现代软组织损伤疾病的病程发展,将其辨证地划分为瘀血阻滞期(急性期)、经络瘀阻期(缓解期)和筋脉挛急期(恢复期)三期,根据各期的病变局部的不同特点选用适宜的手法。
剧烈疼痛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急性期最大的特点。中医认为在发病的初期即急性期实证居多,常因邪阻而致筋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此期的病理特点主要是炎症、水肿,此病程阶段病机为血瘀阻塞,经脉不通,治疗应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为主,禁用整复类推拿手法,随着疼痛的逐渐减轻可适当使用 、按、揉等放松类手法,并配合中药湿敷、熏蒸、中药敷贴等疗法,以活血化瘀止痛,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促进炎症、水肿的消退吸收,有效改善瘀血阻滞而致的疼痛,诸法合用,共达止痛之功。缓解期的特点是自觉疼痛消失,活动受限,活动时引起疼痛。病理分析此期软组织充
王金贵医生擅长
内外兼治——以中药从内调脏腑,以推拿从外和气血,治疗多种常规疗法难以解决的顽疾杂症。[适应症]1、痉挛性斜颈
2、功能性内科疾病
3、陈旧性顽固性颈肩腰腿痛
4、小儿肌性斜颈
5、小儿发育迟滞。